20180815 新加坡行腳_01.jpg

這幾天,在新加坡參加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國際性生物技術會議,因此有機會可以在會議之餘,在新加坡稍稍走看一番。
在此之前對於新加坡的認知源自課本中的四小龍、新聞,或者朋友間的耳聞...等等,都是不真實的印象。
到一個地方旅遊,僅著重當地食衣住行育樂,那只對地理認識。
但是如果能夠更深入,從歷史的眼光去看風土,對於這個地方的體認才會深刻。
我不是歷史學家,只是用旁觀者的角度去看這個不可思議的國家。

20180815 新加坡行腳_02.jpg

近幾年,由於表哥的公司拓展業務,舉家常駐當地,對於新加坡這個蕞爾小國多一番不同見解。多虧他的協助及介紹,讓行程增色不少。
表哥接機後,就忙著問我肚子餓不餓,帶我到飯店完成手續後,也不管多晚,就帶我到新加坡河畔的酒吧。
上次單獨和表哥吃飯是他退伍後即將進入職場,我還在念研究所,算算快要二十年了。
雖然期間偶爾會有家庭聚會,但總是驚鴻一瞥;工作性質完全不同,其他接觸的機會自然屈指可數。
畢竟是童年玩伴,啤酒杯輕觸,瞬間大量回憶又歷歷在目。

20180815 新加坡行腳_03.jpg

河畔排列許多店家,頗有泰晤士河畔的風味,但是比起英國,新加坡多了一份乾淨。
晚上看不到河畔的全貌,雖然表哥帶我坐最後一班遊河船,仍無法拍到好的全景,白天的時候在橋上拍了這張。
開埠以來,新加坡河是居民生活的重要命脈,像香港的蜑民一樣,生活起居幾乎都在船上,完全顯示人類逐水草而居的特性。
就像印度恆河,即便再寬再長也禁不起人的恆久糟蹋。
新加坡獨立後,李光耀用國民住宅將他們逐步拉回陸地,也開啟新加坡漫長的治水之路。
1977年,開始“十年清河,十年河清”行動,立法要人民遵循,用工程加速水質提升。

20180815 新加坡行腳_05.jpg

沒有水源,得向馬來西亞買水,為此居然成為馬國憲法條文。
1987年,李光耀就提出了建造濱海堤壩(Marina Barrage),就是用水壩把海水隔絕開來,形成一個龐大的淡水湖,儲備應急的淡水。
強人構想在2008年10月31日實現,這個唯一坐落在市區,耗資最大,功能最多的蓄水池,提供所有居民的高品質的水源,向臨國買水成為歷史。

20180815 新加坡行腳_04.jpg

民以食為天,新加坡到處可見像這樣的大牌檔飲食區,隨時都可以看到各色人種在這裡吃飯。
新加坡大約有超過560萬人,其中的常住人口中30%以上是外國籍公民。
新加坡公民中,新加坡華人占74.2%,馬來人占13.4%,印度裔占9.2%,而歐亞混血人口和其他族群則占3.2%(資料來源:維基百科2009年統計)。
建國後,李光耀堅持種族融合,政策上用許多手段揉合,教育上提出雙語政策,使每個族群對國家有歸屬感,這就是成功的民族主義。
這樣的民族觀念,讓人民願意為保家衛國獻出自己。
就像新加坡徵兵制,該當兵時去當兵;退伍後的每年徵召,不但工作單位樂於放人,當事人也樂於參與。

衛生是香港的大牌檔碰到最大的問題,會造成生活空間髒臭不堪、孳生蚊蠅。
表哥告訴我,新加坡沒有甚麼蚊子...為什麼?
就是保持乾淨,讓髒東西有處可去,需要的就是官員的稽查和人民的配合。
看似簡單,但是執行起來似乎沒有那麼容易,如果你這樣想,那表示你徹頭徹尾是中國人(或台灣人)。
官員嚴格稽查決不縱容,如果只懷著榮譽感是沒用的,就是讓他沒理由違法,這樣的稽查最怕的就是受賄,國家就用高薪和重罰來凸顯出他的榮譽感,確保不法的事情不要發生。
要人民配合,就必須要重罰,而不是輕縱。
久而久之,官員認為理所執行法律,人民覺得當然服從法律,這樣國家才有機會變成強國。

20180815 新加坡行腳_06.jpg

從新加坡之眼居高臨下,一眼望盡整個新加坡,看到的是一個計畫建設的國際現代化都市。
從這些建築中,我看到的是人民相信政府,願意忍受建設所帶來的任何不便。
從這些建築下,我看到的是李光耀沒有辜負人民的期望,以及努力達成獨立時要照顧所有人民生活的承諾。
另外,令人沉思的是所謂的國際觀,是要把外國語文學好,然後出國留學;還是早該創造一個負有國際觀的環境,讓真正的世界進入我們?

arrow
arrow

    誠誠郎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