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已經好一段時間,許多認識我的人都看得出小弟身體的變化。
自進入職場,不復過去的正常生活,加上忙碌壓力,在身體上也出現難以收拾的變化。
前年,一時衝動想完成自己的夢想,回到久違的校園。
入學健康檢查,體重85公斤,腰圍91公分,再加上三酸甘油酯和膽固醇的報告,儼然成為代謝性症候群(Metabolic Syndrome)的候選人。
這樣的紅字提醒,很快掩蓋在忙碌深淵中。
直至去年的健康檢查,各種數據依舊,但幾次的收縮壓,都超過135mmHg。
根據美國心臟學會(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)建議的最新高血壓標準,收縮壓130~139mmHg已經算是高血壓第一期,看來不容忽視。
請教心臟科林岳鴻醫師,他真是一位善良的醫師,他說:「學長,不會啦!你先別吃太鹹,之後再追蹤。」

年過四十,身體上出現越來越多從未感受的不適。
如同亞東的吳建明學長的話猶在耳際:「你還沒到四十,等你到了,就會開始發現身體有說不出的問題…」
健康亮起黃燈,是該考慮因應措施的時候。

從所有代謝性症候群的準則項目,減重是比較可以自我掌握的。
我是減重外科專科醫師,也算是一個對抗脂肪的戰士。
在診間、在病房…每次跟病人說的天花亂墜,多是教科書、學會或前輩學習得來,自己倒也沒有實踐過。
在專業認知裡,最有效的減重方式就是"生活習慣的改變"。
大家可能會覺得,抬起磚頭砸自己的腳,減重手術不也多餘。
非也、非也...其實所有的減重方法,不論外科、內科、中醫,主要都是輔助一個正確的生活習慣而存在的。
我開始審視自己的生活,必須在塞滿工作、家庭、學校…的空隙,設計出一個影響最小的改變。

20181108 減重紀實_1.jpg

首先是飲食,飲食絕對是占減重最大比例。
目前被很多人推崇的“生酮飲食”,一來因為準備困難,二來有相對的禁忌症(對於生酮飲食推崇的人,本人並不想戰),所以不考慮。
去年新英格蘭雜誌(NEJM)就已經提出,所有造成代謝性問題的元凶,是醣類攝取,應該廣義地說碳水化合物。
因為有這樣支持,所以個人比較接受的是“低糖高蛋白飲食”。
開始設計以此為精神的菜單,首先必須準備簡單,味道至少可以入口,這相當感謝外科秘書詹雅淑私底下幫我試菜。
“吃”還是最基本滿足的生理需求,如果用餓來作為減重的方法,再怎麼努力也無法持久。
因此除非因為開刀無法吃飯,盡量維持正常的三餐飲食。
周一到周五上班時間的早餐和午餐,盡量維持幾乎無醣蛋白高纖維攝取;晚上全家一起吃飯,就不作任何限制。

20181108 減重紀實_2.jpg

再來就是運動,雖然運動在減重的角色不大,但是它可以鞏固減重要的成果,同時可以美化身體線條。
從大學開始,運動就是生活的一部分;進入職場後,被太多的不得已牽絆。
契機是去年困擾於產後肥胖的老婆,報名健身房。
在此同時,感謝富捷學弟的牽成,幫我報名了極其便宜,CP值極高的健身房。
統整過去零散運動時間,統整為一週兩次,每次一小時的重量訓練。

從開始執行至今一年多,今年的員工健檢,體重降至71.3公斤,腰圍也變成74公分。
膽固醇稍高,但也比去年低很多。
開心的是,血壓恢復正常,收縮壓122mmHg。
胃鏡和大腸鏡都作過,沒什麼問題,應該不是隱藏什麼胃腸疾病,所造成的惡病質。

有人說:年紀大,胖點看起來比較有福氣,比較有精神…
有人說:超過四十歲…還會變瘦要不有病,要不有小三…
哎~由他們說去吧!
只是想好好正視自己的健康,證明四十五歲的大叔,也是可以做得到。
我想精心設計的方式仍有瑕疵,因為數據上還有不盡理想的紅字,我會再接再厲,期許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肥胖 減重 代謝性症候群
    全站熱搜

    誠誠郎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